2025年7月9日—13日,由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组织开展的“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暨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开赴中山市南区街道,经过前期精心筹备和南区团工委的大力支持,活动于11日圆满落幕。本次活动,囊括四个实践团,分别对接中山市南区街道的马岭社区、城南社区、北溪社区、环城社区四地,开展了围绕“技术下乡、科技下乡、服务下乡、文旅下乡”等一系列活动,突击队成员以传感器、摄像机为笔,在乡野大地上泼墨挥毫,绘就了一幅“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为“百千万工程”激荡起澎湃的青春动能。

“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出征仪式
(一)古荔守护实践团—千年古树焕生机,技术下乡绘百千
工程技术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古荔守护实践团对龙环村的荔枝古树群进行了深入探访。队员们参观了当地的荔枝园,了解了荔枝古树的生长状况和历史背景。
航拍小组使用无人机对荔枝古树群进行了航拍,记录下这些千年古树的整体风貌。同时,技术小组利用提前准备好“线下设备-云平台-APP(小程序)”智农互联系统,利用环境传感器对荔枝园的空气温湿度、空气质量、土壤湿度、土壤酸碱度等环境指标进行了检测,同时根据天气情况对雨后环境也进行了检测,并通过检测设备与OneNET云平台的绑定,利用手机APP(小程序)快捷方便地查看和记录初步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为后续制定荔枝古树的保护和焕新方案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突击队成员还走访了碉楼、侨房、长环会堂、水车馆和茶叶批发市场,从侧面进一步了解荔枝林承载的农耕文明与历史底蕴,一方面依托智慧农业让千年古树焕发生机,另一方面,深入挖掘集体记忆和侨胞情怀,讲好荔枝故事。

古荔守护实践团—采集古荔枝林生长数据

古荔守护实践团—集体合照
(二)科普助农实践团—智慧农业互融合,科技下乡促发展
工程技术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科普助农实践团,依托学院星盟工作室的技术资源,在龙环村探索智慧农业与当地农业的融合路径。实践团首先对村书记进行了专访。书记详细介绍了“龙环”村名的历史渊源与当地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他重点阐述了村两委对荔枝古树群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强调亟需利用农业技术加强对荔枝古树养护的迫切需求,在数百年来对古树的保护传承中寻求科技养护的创新。在深度掌握龙环村的历史底蕴、古荔保护规划及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后,实践团成员运用专业知识,结合多项传感器技术对当地农业生产相关的地质、环境数据进行采集,利用准备好的“智农互联系统”进行历史查看、记录与分析,研究如何通过科技手段优化农业生产模式。
与此同时,实践团精心策划了妙趣横生的“智慧农业小课堂”。队员们将自主研发的智能分拣小车作为核心“科技教具”,为社区的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体验。课堂中,队员们不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垃圾分类的重要知识,更生动演示了智能小车如何运用传感技术识别不同物品并实现快速精准分拣的原理。孩子们兴趣盎然,在队员们的指导下亲手操作小车,将模拟的“垃圾”准确投入对应类别,在实践中真切感受科技赋能环保的奇妙。这场寓教于乐的活动,正是“科技下乡”让前沿技术走进生活、“环保下乡”让绿色理念贴近民生的生动写照。

科普助农实践团—与龙环村书记交流访谈

科普助农实践团—智农分拣小车科普展示
(三)资助服务实践团—走进城南祈安苑,服务下乡实践行
7月9日,工程技术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资助服务实践团进驻城南社区祈安苑小区,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召开动员大会,部署任务,明确分工与规划。社区负责人详细介绍了社区及小区的基本情况,为突击队开展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队员们分头行动,开展了多样化的资助宣传和服务活动:
(1)通过前期调查摸排,结合四个万家走访活动,在社区街道向有升学需求的家庭逐一入户宣传大学生资助贷款政策,并开展集中宣讲会。让社区每一位拟升学的学子家庭都了解资助政策,助力学子成长成才。
(2)在祈安苑社区微工坊与居民交流手工技艺,感受手工创作带来的幸福,拉近了与居民的距离。
(3)深入祈安苑社区住户家中开展访谈,倾听居民心声,了解实际需求,进行深入调研,为社区治理提供一手参考。
(4)在祈安苑公共区域协助进行环境维护: 细致清扫主干道、绿化带及休闲设施,清除垃圾落叶,擦拭公共器材。有效提升了环境整洁度,同时以亲身实践带动居民共建意识,营造宜居家园氛围。

资助服务实践团—大学生资助政策集中宣讲

资助服务实践团—大学生资助政策入户宣传
资助服务实践团在深入社区的点滴服务中,资助政策宣传组的队员们感触尤深。 入户访谈时,不少居民驻足询问,有的甚至带着邻居一起来了解。看到居民们从最初的疑惑、犹豫,到最终的理解和坚定申请的眼神变化,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政策宣传不仅要“走到群众身边”,更要“讲进群众心里”。这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希望的播种,每一步努力都可能切实改变一个孩子的未来。

资助服务实践团——与社区居民交流手工技艺
在祈安苑小区的实践活动中,突击队成员通过资助政策宣讲、入户访谈调研、助老关怀服务、社区环境维护等多项服务,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他们在精准对接社区需求、特别是解决居民教育资金难题的过程中,在挑战中成长,收获满满,积累了宝贵的服务经验,进一步坚定了青年投身社会服务、用所学回馈社会的信念。

资助服务实践团——集体合照
(四)视频先锋实践团—品味良都文遗韵,文旅下乡展新颜
7月9日至13日,工程技术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视频先锋实践团分两组深入中山市南区街道,分别开赴北溪社区与环城社区开展文旅宣传视频创作活动。队员们以专业视角记录乡村风貌,用科技赋能文化传播,为社区文旅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在北溪社区,队员们走进刘广生故居,展柜中泛黄的日记本上“誓死救国”的墨迹让人仿佛听到百年前的呐喊,了解到22岁的刘广生在此组织“新学生社”,点燃珠三角学运星火的英勇事迹。在方志馆内,中国首架国产飞机“乐士文号”的棕褐色飞机模型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通过讲解员的讲述,大家感受到设计者杨仙逸“航空报国”的赤子之心,让镜头活化历史教材,让青年感悟革命精神。

视频先锋实践团—参观拍摄刘广生故居

视频先锋实践团—参观拍摄杨仙溢故居
在环城社区,队员们用镜头打捞藏在街巷里的风味故事。清晨五点的泉记食店,竹筛上已经码好了刚捏成的茶果,这家开了30年的老店,正飘着栾樨饼的清香——老板娘揉着面团笑说:“茶果要捏出花边才够味,云吞馅得手剁才鲜,30年了,这手工不能省!”;德益友海鲜酒楼的后厨里,良都扣肉在砂锅里冒着油花,鲫鱼羹正撒上翠绿葱花,“良都扣肉要蒸够4小时,菊花刺身得选当季鲜菊”,师傅颠勺时的话里满是讲究;屿你cake的年轻店主正把新鲜草莓摆上蛋糕胚,开店期间,她用创意裱花把日子装点得像奶油般柔软;椿屿coffee的手冲台前,咖啡豆正被细细研磨,热水沿着滤纸缓缓浸润咖啡豆,里面藏着年轻人“把爱好做成事业”的热忱,混着杯勺碰撞的清脆声响,成了社区午后的温柔注脚。


视频先锋实践团—走访拍摄环城美食街
队员们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画面,品味良都的文化遗产韵味,通过文旅下乡,展现了乡村的新面貌,助力社区文旅发展。

“三下乡”暑期活动圆满结束合影留念
从田间地头的环境守望,到古树生长的科学守护,从社区需求的精准对接,到历史文脉的生动再现,这支血脉相连的突击队,用创新的链条串联起乡村振兴的多元图景。队员们扎根基层汲取智慧,在奉献中淬炼担当,让青春的能量在“守望-守护-对接-再现”的完整循环里不断涌动,为古韵良都的新貌注入蓬勃的年轻脉动。推动乡村和社区建设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前进。